
简报达州水保20150609
对我市“十三五”期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思考
我市自2003年起全面实施国家农发水土保持项目以来,已实施了四期农发水土保持项目。第一期:2003~2005年;第二期:2006~2008年;第三期:2009~2011年;第四期:2012~2013年;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期(2014~2016年)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2012年中央将我市宣汉县、万源市纳入了国家2013~2017年革命老区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施计划,该项目已实施了两年。十二年来,国家投入我市水土保持项目资金2.65亿元,实施小流域87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7平方公里。“十三五”即将来临,针对目前各县(市、区)正在进行“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我们就开展规划工作进行简要浅析,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 明确“一个思路”
新的《水土保持法》提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为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国家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结合我市多年来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成果、经验基础上,针对本地有待治理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明确规划思路,使我市“十三五”农发水土保持项目思路更清、目标更明、成效更大、影响更远。那么,“十三五”我市水土保持项目规划的思路应该怎样?我们建议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前提下,提出规划基本思路,即“综合选点、有效治理、规划成片、拓宽模式、融入特色、建成园区、整体推进。”综合选点就是要细化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确定三年规划区域,既要考虑当地实际,又要考虑治理后的效果,尽量选择坡度较缓,成形成片的流域;有效治理就是达到治理效果真正发挥出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发挥出水土保持工程的协调作用;规划成片就是治理程度高、面积大、整体效果好、沟凼渠池路配套;拓宽模式就是要在综合治理中,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融入特色就是将水土保持措施中的经果林及沟、池、路建设与当地特色产业、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增强水土保持的内涵与外延;建成园区就是要在项目治理中形成闭合的园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均在园区内实施;整体推进就是水土保持工程要主动与部门自身项目和涉农项目捆绑实施,转变过去单纯型综合治理向整体型综合治理转变。
二、 坚持“二个结合”
(一)坚持与农村四区建设结合。在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四区建设(农建基础配套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和总体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水土保持行业综合、全面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治理,主动把项目实施溶入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措施的配置上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如坡改梯工程要与建设基本农田相结合,确保粮食安全;把经果林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把水土保持林建设与植被的快速恢复相结合,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把封禁治理与生态的自我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把水系工程建设与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工程相结合,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和群众饮水安全;把田间道路建设与农户院落相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坚持与农建大示范区结合。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提出了建设7个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各县(市、区)对大示范区建设已统一进行了规划。水利部门是大示范区建设的生力军,我市部份县在第五期农发水保项目规划实施中已将项目融入到了大示范区建设中。“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契机,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紧紧围绕本地农建大示范区的统一规划,将“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项目纳入大示范区区域内,形成“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的运行机制,使水土保持项目总体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项目建设规模化、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参加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小流域,深入地块,规划既要立足当地的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现状,又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更要充分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实际的项目规划。
二是集中成片原则。在规划中一定要做到集中成片、适度规模、突出重点、综合配套,坚持点与点靠拢,点向面辐射,滚动发展,层层推进,力争通过三年的实施,使我市出现2-5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示范区。
三是项目捆绑原则。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投入有限,要发挥项目的驱动作用,就要实施项目捆绑。各地在规划中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搭建起“政府统筹、水保搭台、统一规划、部门配合、共同建设”的项目资金捆绑平台。特别是要将水土保持工程与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新村建设、以工代赈工程、乡村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治理程度,实现综合效益,形成整体推进的开发模式。
四、加大“四个力度”
“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面宽。从宏观上讲,它涉及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从微观上讲,它涉及乡村的支持力度、农民土地的调整、群众参与支持的程度。这些都影响着项目规划实施的最终效果和成效发挥。因此,各地水保部门在规划中要注重加大四个力度,确保规划工作如期完成。
(一)加大 向党委、政府领导的汇报力度。按照省水利厅川水函(2014)315号“关于印发四川省市(州)县(市、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市已全面启动规划工作。各县(市、区)水保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做好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特别是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经费的支持,确保规划工作的有效进行。各地在规划中,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区域的划分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征得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对重点治理区的规划内容、规模、投资要向政府分管领导做好汇报,使规划项目更具可操作性、完整性。
(二)加大各部门配合力度。水土保持规划基础性性资料较多,涉及部门也较多。因此,要落实专门人员,积极主动地与涉及部门协调沟通,主动汇报规划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确保规划资料的更加完整。特别是与相关的涉农部门要随时收采与掌握他们在水保项目规划区域的项目情况,更加促进部门之间的项目有机结合,做大做强项目建设规模,发挥项目区整体效果,实现整体推进。
(三)加大乡村支持力度。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落脚点在乡村。因此,乡村的支持力度是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好坏的关键。各地在规划中,要广泛征求规划区域乡村的各方意见,特别是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设想与打算,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整等问题来确定规划投资规模。针对过去我市在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项目中的实际,要特别注重把乡镇重视、村社积极、群众支持且地理适宜、交通方便的乡村纳入规划之中,以利今后项目实施更加顺利,使项目建设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达到双赢目的。
(四)加大群众参与力度。水土保持项目是民办公助的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投工投劳。因此,各地在规划中,要广泛听取规划区内群众的意见,要让群众明白,今后在项目实施中要打破耕作土地地界、统一坡耕地建设、统一实施沟凼池渠路的建设等事项,要充分取得群众的理解与大力支持,使规划的图斑、地块等基础性、技术性资料更具现实性,真正达到规划的最终目标。(四川省达州市水保办刘平供稿,代楠楠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