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峡两岸三地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总结

作者: 发布日期:2006-03-13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2005年,经中国科协批准,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三地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8日25日在台湾东部花莲县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召开。

中国大陆参会代表24人,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强国研究员任团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陈涛副研究员、新疆生态与地理所陈亚宁研究员分别担任副团长。参加单位有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中科院新疆分院、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湖北省秭归县水土保持局、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主要目的是加强两岸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交流,同时学习台湾同行在生态环境保育方面的管理经验、做法,加强两岸在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在生态保育理论与实践上共同提高。

一、研讨会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人类对边际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球范围内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水土资源耗竭,已威胁到人类与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久旱不雨,逢雨必灾的现象比比皆是。近年来国际间针对水土资源的保育与维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方面已有相当的认知与长足发展,包括生态工法的设计与应用上更是不遗余力,而海峡两岸在此方面的努力与持续的互动交流亦已坚持数年之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不断涌现,确有许多值得在一起切磋与交流之处,因此,两岸学者进行研讨交流确实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会议基本概况

本次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并出版了论文集,参加会议的代表约有80余人(包括香港、澳门的参会代表)。

学术研讨会于12月19-20日两天,在台湾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召开,东华大学校长杨维邦教授亲自到会祝贺,主持开幕式,并欢迎两岸三地的学者前来参加学术交流。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夏禹九教授亲自主持研讨会的大会主题报告交流。东华大学及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部分老师及研究生出席会议,并在分会场进行了学术交流。

大会专门安排了两个主题报告,大陆方面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报告“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生态需水量研究与估算­‑‑‑兼谈塔里木河生态需水量问题”。另一个是台湾花莲县政府农业局杜丽华博士做“花莲县无毒农业发展”报告。

大会共有3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交流。

第一分会场主题:水土资源

主要内容涉及:水土资源、植被恢复、监测模拟、沙地扰动等为主。

第二分会场主题:生态工法与环境抚育

主要的内容涉及:唐代屯田与河患、黄土半干旱区防护林耗水特性研究、华中地区水土保持及可持续农业、大陆的高速公路护坡处理、新疆地下水资源、污水处理与重金属污染等。

第三分会场主题:生态环境的维护与管理

主要内容涉及:大陆的沿海防护林建设、新疆生态水资源量的计算、新疆沙尘天气变化与水土保持、建设清洁小流域、环境资讯平台的构建、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

大会经过讨论,决定下一次会议将在中国大陆的西藏举行,中国大陆代表团团长蔡强国教授,代表团副团长陈涛副研究员、陈亚宁研究员,分别致词,欢迎各界学者到中国大陆参加会议,并对青藏高原进行考察。

另外,大会安排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考察,中间前往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系进行学术交流,听取了屏东科技大学在水土保持人才培养、水土保持与生态保育、水土保持科普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的报告,并参观了他们的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径流试验场等。

在参观瑞穗舞鹤水保教室的过程中,充分领会了台湾水土保持的精髓所在,他们工作的细致和认真,对待环境和自然的精心守护,值得我们学习。两岸学者在这里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和探讨,细心的听取他们的介绍,水土保持怎样与工程、农业、畜牧业、经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的水土保持治理,成为农民们愿意做的一项有投入和产出的事情。台湾许多的方法和实践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其独特的水土保持植物护坡技术引起了大陆学者极大的兴趣。水土保持不仅是保护水土资源,同时也要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个美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建议

1. 这种交流形式非常好,很受海峡两岸学者的欢迎,特别是新一代在台湾本土长大的研究生,他们特别的渴望到中国大陆来,看一看这里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过来,亲身感受祖国的变化和繁荣。

2. 继续加强两岸交往的力度和深度,广泛选派涉及水土保持各个方面的学者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国际联络部  陈涛)